开放合作 协同创新 之江实验室加速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
3月17日下午,之江实验室新址启用暨协同创新生态建设推进会在杭州南湖之畔的园区举行。浙江省副省长高兴夫,之江实验室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潘云鹤院士、智能感知领域首席科学家王建宇院士,省政府副秘书长董贵波,省科技厅等理事单位负责人,省工商联等相关单位负责人,杭州市余杭区委区政府领导,合作单位代表、浙商企业家代表,以及之江实验室领导班子和科研、管理人员代表参会。
高兴夫副省长表示,焕然一新、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的之江实验室新园区正式启用,是浙江省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实验室的发展进入了新起点。实验室成立三年来,发展速度快、建设成果实,集聚了近2000名高端人才,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重大科研成果,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发展态势正逐步显现。
定位新坐标,开启新征程。作为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之江实验室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深入探索政府主导、多方融合、高效灵活的混合所有制体制机制创新。会上,之江实验室和余杭区政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引进、装置建设、成果转化等领域深入合作,共同将之江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高地,推动余杭区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领域前沿技术创新,助力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
高兴夫副省长表示,浙江省举前所未有之力打造之江实验室这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初衷就是服务国家战略、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引领未来发展。他希望,之江实验室进一步集聚高水平创新人才,产出一批原创性、标志性、引领性的科研成果,在目标站位上体现国家高度,在科研能力上体现国家水平,在人才引进上体现体制机制优势,在生态打造上体现平台优势。高兴夫副省长强调,要不断强化产学研协同发展机制,在资源汇聚、创新投入、成果转化上提升效率;进一步探索共建共赢的长效机制,合力打造国家和浙江省战略科技力量,支撑“重要窗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建设。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之江实验室在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的征程中坚持开放环境下的自主创新,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为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之江实验室建设,打造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之江实验室与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立之江实验室—知名浙商协同发展委员会。高兴夫副省长为之江实验室—知名浙商协同发展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与此同时,之江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燧原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云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签约,将在先进计算机、智能超算、人工智能、5G车联网、智能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领域,通过设立联合研究中心、项目合作等方式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及成果转化相关工作。
之江实验室成立三年来的建设发展成效,让出席活动的很多人惊讶于这样的“之江速度”,也吸引了诸多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和企业融入之江“生态圈”。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表示,期盼与之江实验室构建起更加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坚持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导向,结合双方技术和平台优势,探索建立联合实验室、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灵活的合作机制,构建起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方融合的创新机制,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发展。
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天能作为浙江省制造企业,有责任有义务投身全省数字化改革大潮,把数字赋能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全面推动要素资源的整合,实现产业链联动和价值链协同,全力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到之江实验室参观调研后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更加坚定科技创新的大方向。”万向集团董事长鲁伟鼎表示,科技创新必须直面产业变革焦点,同时需要平台与生态的建设,多学科、多要素的参与,在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中不断催化、迭代科研成果。他说,期待未来在能源革命的燎原之势中,与之江有更多合作、更大作为。
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包云岗表示,希望通过与实验室的合作,在先进计算这个科研方向上取得突破,在芯片、算法、应用层面有更深入的研究,研制更多面向民用场景的专用智能计算机,早日产出科研硕果。
新型举国体制的探索,离不开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主体的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成立三年来,之江实验室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浙江实践,不断强化产学研协同发展机制,探索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之江实验室从无到有,我们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属地政府和建设者的奉献和付出。”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说,“未来,我们将坚定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突出智能计算主题,在注重前沿探索的同时,将应用研究与产业培育相结合,加强与国内优势创新主体的合作,协同创新、共谋未来,打造高能级创新生态。”
撰稿 | 陈航 肖乐
摄影 | 周立超 赵新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