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新闻动态 >>廊内新闻

之江实验室聚力“高原造峰” - 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

发布日期:2019-06-17 0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管理员
分享:

35年前,邓小平同志在观看了年仅13岁的李劲演示计算机程序后,抚摸着他的头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此后,这句话影响了李劲和几代中国青少年。

曾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创始人之一的李劲,如今正以之江实验室高级研究员的身份,在浙江杭州潜心科研,闯一片新天地。

之江实验室,是2017年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创办的新型科研机构,希望在世界经济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就如何补齐关键核心技术短板探索出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创新组织模式,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经过一年半的建设发展,之江实验室已彰显其独特的优势与创新活力。

探索新型科创体制

“钱江源”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是李劲博士的最新“作品”。

眼下,“钱江源”项目的一期工程已经搭建完毕,正在进行内部测试,研究人员可以在该平台上快速架构开发环境,并可进行人工智能训练、数据分析、运算等工作。该平台还将逐步对外开放,成为服务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研究院的公共计算资源。

之江实验室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由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建。该实验室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定位,以人工智能技术为骨干支撑,以智能感知、智能网络、智能计算和智能系统为重点攻关方向,全面支撑国家安全、数字经济和社会治理等重大战略领域发展。

之江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世强向《瞭望》新闻周刊介绍说,尽管创新环境有很大改善,但传统体制仍存在一些抑制创新的弊端,比如受学科和编制等限制,科研团队规模偏小,无法形成大军团作战的模式,科研效率不高,唯帽子、唯论文现象难以根除,等等,“因此,以全新的体制机制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是补齐我国基础研究短板的重要探索。”

“之江实验室的优势在于能够吸收政府、高校、企业各自的优势形成共同优势,实现1+1+1>3的效果。”朱世强说,一方面,政府主导、财政支持,能够有效避免企业因市场驱动可能带来的技术创新短板,确保实验室的科研方向始终咬住国家目标不放松;另一方面,我们在运行管理和薪酬激励等方面也可以大胆吸收企业做法,既有利于破解高校教学科研矛盾突出、传统体制带来的人才流动难等问题,在主攻方向上又可以合理分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高原造峰”推动成果加速形成

之江实验室聚焦人工智能和网络信息领域,布局了近20个重大项目,并按照“高原造峰”思路,快速推进了一批重大自主科研项目——国际引领性的大科学装置规划已初具雏形,一批科研成果开始显现;基于网络拟态防御技术的工业互联网安全装置已投入应用;两款芯片完成初步设计;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即将上线;边缘计算、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成果开始向产业转化。

“量子精密测量科学装置”论证会近期在之江实验室召开。该项目集结了北航、浙大、浙工大等国内量子测量领域最顶尖的科研团队,在首席科学家房建成院士的带领下,构建多个极限感知科学装置,将实现对超高灵敏惯性、极弱磁、极弱力、绝对重力等物理量的最高精度测量。

房建成说:“团队将基于这一大科学装置,探索电荷—宇称—时间反演、第五种力等诺奖级前沿科学问题,引领量子惯导、心脑磁测量、重力场测绘、无人装备测控等重大技术发展,助力我国建设量子信息技术强国。”

之江实验室成立以来,浙江省内优势创新力量全方位融入其发展。

浙江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之江实验室建设的意见》,投入500亿元用于科研项目实施和条件建设;浙江大学全面导入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和人才资源,进驻式带动之江实验室发展;阿里达摩院在量子计算等领域与之江实验室形成高效科研互动,共享设施、数据资源。

“之江实验室一方面着眼于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最好的团队、最强的力量来共同做一件事情,另一方面还讲究互惠互利。在这种机制下,大家就有共同的目标、兴趣、利益来做好事情。”朱世强说,之江实验室成立以来,一直在做高校做不了、企业不愿做的事情,科研项目周期大大缩短。如在类脑计算、工控安全、天基网络互联等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领域进行前瞻性、系统性布局,目标就是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

“目前,有的项目已经把装备研究出来,有的已经投入实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非常快的。”朱世强说。

强大磁场集聚全球人才

之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李月华正在进行一项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改进火星车地外探测识别危险难、移动速度慢、作业精度低难题的科研项目。

常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的她,走出实验室大楼会发现,许多实验室、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这个时候你会忘记疲惫,浑身充满力量。”

大学期间,李月华曾发明过一款能自动换尿布的婴儿床,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并以此获得了一些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的奖项。读博期间,她尝试创业小有成绩,但最终李月华选择沉下心来做基础研究。她说:“只有突破了底层技术,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

为吸引人才,之江实验室设计了一系列创新制度,如科研经费预算额度授权制,以岗位定薪酬、以贡献论激励的人才评价与薪酬制度,工程化的项目保障服务机制等,还为鼓励奇思妙想设立了一笔“脑洞基金”,只要有好的想法就可以申请经费尝试一把。

从海外归来的智能芯片研究中心负责人徐志伟教授告诉记者:“在这里,我既不需要为寻项目到处奔波,也省去了很多项目管理中处理杂务花费的时间,让我能够心无旁骛地进行研究探索,大大提升了科研效率。”

“之江实验室有最强的数据和算力资源,为开展人工智能相关研究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在这里,我不仅有机会聆听大师级的学术分享,还能跟着一群杰出科学家做项目,研究方向很明确,团队的干劲也很足。”从日本归来的玉虓博士说。

目前,之江实验室已集聚各类人才800余人,包括15位国内外院士、10位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100余名长江杰青等高层次科学家,还从3万余名应聘者中,全职录用了毕业于国内外顶尖高校的近300名年轻博士。

除与浙大、阿里深度融合外,之江实验室还与北航、清华、国防科大等20余家国内外优势创新单位开展了全方位合作,核心科研力量陆续到之江实验室开展科研项目。

此外,之江实验室充分发挥新型研究机构优势,瞄准国家需求,调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扩宽引才途径。朱世强说,从去年开始,之江实验室已经与俄罗斯、乌克兰、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并取得多项进展。

“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在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双轮驱动’下,为国家打造科技战略重器贡献之江力量。”朱世强说。

 

来源:《瞭望》

 


之江实验室聚力“高原造峰” - 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

时间:2019-06-17 00:00

35年前,邓小平同志在观看了年仅13岁的李劲演示计算机程序后,抚摸着他的头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此后,这句话影响了李劲和几代中国青少年。

曾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创始人之一的李劲,如今正以之江实验室高级研究员的身份,在浙江杭州潜心科研,闯一片新天地。

之江实验室,是2017年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创办的新型科研机构,希望在世界经济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就如何补齐关键核心技术短板探索出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创新组织模式,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经过一年半的建设发展,之江实验室已彰显其独特的优势与创新活力。

探索新型科创体制

“钱江源”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是李劲博士的最新“作品”。

眼下,“钱江源”项目的一期工程已经搭建完毕,正在进行内部测试,研究人员可以在该平台上快速架构开发环境,并可进行人工智能训练、数据分析、运算等工作。该平台还将逐步对外开放,成为服务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研究院的公共计算资源。

之江实验室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由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建。该实验室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定位,以人工智能技术为骨干支撑,以智能感知、智能网络、智能计算和智能系统为重点攻关方向,全面支撑国家安全、数字经济和社会治理等重大战略领域发展。

之江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世强向《瞭望》新闻周刊介绍说,尽管创新环境有很大改善,但传统体制仍存在一些抑制创新的弊端,比如受学科和编制等限制,科研团队规模偏小,无法形成大军团作战的模式,科研效率不高,唯帽子、唯论文现象难以根除,等等,“因此,以全新的体制机制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是补齐我国基础研究短板的重要探索。”

“之江实验室的优势在于能够吸收政府、高校、企业各自的优势形成共同优势,实现1+1+1>3的效果。”朱世强说,一方面,政府主导、财政支持,能够有效避免企业因市场驱动可能带来的技术创新短板,确保实验室的科研方向始终咬住国家目标不放松;另一方面,我们在运行管理和薪酬激励等方面也可以大胆吸收企业做法,既有利于破解高校教学科研矛盾突出、传统体制带来的人才流动难等问题,在主攻方向上又可以合理分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高原造峰”推动成果加速形成

之江实验室聚焦人工智能和网络信息领域,布局了近20个重大项目,并按照“高原造峰”思路,快速推进了一批重大自主科研项目——国际引领性的大科学装置规划已初具雏形,一批科研成果开始显现;基于网络拟态防御技术的工业互联网安全装置已投入应用;两款芯片完成初步设计;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即将上线;边缘计算、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成果开始向产业转化。

“量子精密测量科学装置”论证会近期在之江实验室召开。该项目集结了北航、浙大、浙工大等国内量子测量领域最顶尖的科研团队,在首席科学家房建成院士的带领下,构建多个极限感知科学装置,将实现对超高灵敏惯性、极弱磁、极弱力、绝对重力等物理量的最高精度测量。

房建成说:“团队将基于这一大科学装置,探索电荷—宇称—时间反演、第五种力等诺奖级前沿科学问题,引领量子惯导、心脑磁测量、重力场测绘、无人装备测控等重大技术发展,助力我国建设量子信息技术强国。”

之江实验室成立以来,浙江省内优势创新力量全方位融入其发展。

浙江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之江实验室建设的意见》,投入500亿元用于科研项目实施和条件建设;浙江大学全面导入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和人才资源,进驻式带动之江实验室发展;阿里达摩院在量子计算等领域与之江实验室形成高效科研互动,共享设施、数据资源。

“之江实验室一方面着眼于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最好的团队、最强的力量来共同做一件事情,另一方面还讲究互惠互利。在这种机制下,大家就有共同的目标、兴趣、利益来做好事情。”朱世强说,之江实验室成立以来,一直在做高校做不了、企业不愿做的事情,科研项目周期大大缩短。如在类脑计算、工控安全、天基网络互联等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领域进行前瞻性、系统性布局,目标就是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

“目前,有的项目已经把装备研究出来,有的已经投入实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非常快的。”朱世强说。

强大磁场集聚全球人才

之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李月华正在进行一项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改进火星车地外探测识别危险难、移动速度慢、作业精度低难题的科研项目。

常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的她,走出实验室大楼会发现,许多实验室、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这个时候你会忘记疲惫,浑身充满力量。”

大学期间,李月华曾发明过一款能自动换尿布的婴儿床,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并以此获得了一些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的奖项。读博期间,她尝试创业小有成绩,但最终李月华选择沉下心来做基础研究。她说:“只有突破了底层技术,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

为吸引人才,之江实验室设计了一系列创新制度,如科研经费预算额度授权制,以岗位定薪酬、以贡献论激励的人才评价与薪酬制度,工程化的项目保障服务机制等,还为鼓励奇思妙想设立了一笔“脑洞基金”,只要有好的想法就可以申请经费尝试一把。

从海外归来的智能芯片研究中心负责人徐志伟教授告诉记者:“在这里,我既不需要为寻项目到处奔波,也省去了很多项目管理中处理杂务花费的时间,让我能够心无旁骛地进行研究探索,大大提升了科研效率。”

“之江实验室有最强的数据和算力资源,为开展人工智能相关研究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在这里,我不仅有机会聆听大师级的学术分享,还能跟着一群杰出科学家做项目,研究方向很明确,团队的干劲也很足。”从日本归来的玉虓博士说。

目前,之江实验室已集聚各类人才800余人,包括15位国内外院士、10位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100余名长江杰青等高层次科学家,还从3万余名应聘者中,全职录用了毕业于国内外顶尖高校的近300名年轻博士。

除与浙大、阿里深度融合外,之江实验室还与北航、清华、国防科大等20余家国内外优势创新单位开展了全方位合作,核心科研力量陆续到之江实验室开展科研项目。

此外,之江实验室充分发挥新型研究机构优势,瞄准国家需求,调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扩宽引才途径。朱世强说,从去年开始,之江实验室已经与俄罗斯、乌克兰、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并取得多项进展。

“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在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双轮驱动’下,为国家打造科技战略重器贡献之江力量。”朱世强说。

 

来源:《瞭望》